大提琴這種樂器真的是憂傷又迷人,就像今天故事的主人公。
這個清秀的小姑娘叫毛澄宇,3歲就開始學習二胡,9歲師從名門改練大提琴,一練就是12年。就在去年,她以優(yōu)異的成績被新加坡一所著名的音樂學院錄取,即將成為未來的大提琴手。但是這快樂卻止于一場疾病,21歲的她,不得不在解放軍第306醫(yī)院的小花園,等待即將到來的手術。
不久前,醫(yī)生發(fā)現在毛澄宇的腦袋里,有一個海綿狀的血管瘤,它長在太陽穴內的深部顳葉顳脊,非常靠近大腦內側。雖然手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,但血管瘤的位置非常深,且靠近音樂和旋律相關的功能區(qū),稍有不慎,很有可能手術完成之后,這個21歲的姑娘就要徹底離開她心愛的大提琴,音樂生涯就此結束。
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開顱手術,是對患者進行全麻,也就是在患者不清醒的狀態(tài)下對病灶進行切除??紤]到手術的風險性和復雜性,解放軍第306醫(yī)院顧建文院長決定親自主刀為毛澄宇實施手術。顧院長是我國年輕神經外科專家,在顯微神經外科、腦立體定向與功能神經外科、頑固性癲癇治療等領域的經驗豐富,率先開展了顯微神經外科治療腦深部及重要功能區(qū)的腫瘤及血管病變手術,治療水平居國內一流。
針對毛澄宇的特殊情況,術前顧院長邀請到眾多神經外科、麻醉、術中喚醒領域專家以及來自中國音樂學院的音樂領域專家會診,制定了初步的手術方案:借助機器人準確定位,之后通過術中喚醒,檢測并驗證腦部功能區(qū),避免切除時觸碰到不必要的區(qū)域。
為確保手術的精確性,術中采用 Remebot 醫(yī)療機器人,像 GPS 一樣對病灶區(qū)進行定位導航,引導術者通過最短、同時也是損傷最小的路徑切除病變。
隨后,將患者喚醒,利用電流模擬著阻斷病變區(qū)域,來檢測和驗證準備切除的部位是否合理。第一種驗證方式是拉小提琴,但由于躺在手術床上盲拉對檢測效果有一定影響,為確保萬無一失,還采用唱歌作為第二種驗證方式。
在顧院長切除腫瘤的過程中,毛澄宇一直在唱歌,以此驗證手術操作未損傷功能區(qū),她的音樂功能得以完整保留。
到底手術成功了嗎?術后毛澄宇還能夠演奏精彩地大提琴嗎?看下節(jié)目就知道啦。